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题与建议

 admin   2025-04-19 02:40   14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给大家分享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题与建议和一些关于黄土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区的话题,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本文预发表于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学报》

付伯杰1,2刘延绥3曹植3王壮壮1吴旭通2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推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巩固生态治理成果、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文章系统总结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题,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统筹协调全流域管理。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区域发展面临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人口压力大、生产力低下等突出题。随着边坡治理、沟坡联治、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沟壑复垦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实施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上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典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重点,全面保护天然林,继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生态面貌改善中游地区。”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生态治理成效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题,提出了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1

林草植被覆盖率显着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强。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67%,实现了“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2000年以后,黄土高原植被指数增速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引领全国绿化。随着植被的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量显着增加。黄土高原已从碳源转变为碳汇。固碳增量主要集中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地区,如黄土丘陵、沟壑区。

2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入黄泥沙量明显减少。

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已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24万平方公里,累计修建淤地坝581万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1990年的4149提高到2020年的6694,其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为6344。根据潼关水文站观测记录,平均输沙量2001年至2020年,黄河中游的泥沙量下降到24亿吨,达到了1000多年前人类活动破坏性较小时期的水平。

3

农业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采取修坝蓄水、建地打造高标准农田等工程措施,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能力显着提高。2000年至2020年,粮食总产量增加4705%,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粮食自给率从1950年的62%提高到2019年的108%。农民增收渠道从过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拓展到非农增收。就业、果园经营、生态补偿、股分红等渠道多元化,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916元增长到2020年的14400元。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消除绝对贫困。

4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模式日益多元化

黄土高原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49提高到2020年的638,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人口压力得到缓解。社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GDP、工业产值、人均GDP分别增长到2000年的1435倍、1086倍和1179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11提高到2020年的854。一些地区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苹果、红枣、辣椒、滩羊、牛肉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牛,还有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这些产业已成为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题

尽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上述重大进展,但一些地区仍面临人工植被可持续性差、生态环境脆弱、村庄空心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题。

植被恢复配置不够合理,生态功能较差。

1

人工恢复的植被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表现较差

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早日让黄土高原绿化,广泛采用速生、廉价苗木。山上造林主要是刺槐、杨树等速生树种。一些混交林主要以2-3个树种种植为主,如1:1或2:1等,与天然次生林相比,林分结构过于简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表现较差。监测研究表明,人工造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分别比天然次生林控制低10-15和19-65。另外,结构简单使得植被容易缺乏对草食性昆虫的抑制作用,害虫的大规模繁殖会损害植被群落的生理功能和稳定性。

2

植被恢复密度过高,水资源消耗严重。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植被生长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和土壤湿度。人工植被恢复初期,种植密度较高,消耗了大量的土壤水分,扩大了旱土面积,造成“小老树”甚至树木枯死的现象,导致树木枯死。植被群落生长。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已超过气候定义的平衡植被覆盖度,植被密度过大是该地区土壤干燥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已接近水资源植被承载力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就会造成生态需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之间的矛盾。

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风险较高,中下游协调较差。

1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尚未根本改变,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黄土高原地处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暴雨、干旱、霜冻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威胁渠道农业和特色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现场调查发现,大到特大暴雨条件下,流域冲刷风险依然严重,易造成下游严重淤积和洪涝灾害。流域内淤地坝拦沙效果明显,但大雨条件下仍存在多处破损、坝溢现象。有关调查进一步显示,黄土高原地区1986年以前修建的淤地坝占淤地坝总数的5454座。这些淤地坝大多是中小型水坝,标准较低。目前,大部分已满,已失效或年久失修。已确定危险的淤地坝有5282座,其中456座下游有人居住。淤地坝的结构正在老化。随着极端天气条件的频繁发生,大坝溃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

黄土高原水沙产生变化,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顽症依然存在。

水资源匮乏、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强产沙区、弱产水区。随着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治理的推进,区域径流明显减少。例如,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尽管降水量有所增加,但2000年至2016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与1980年至1999年相近,比例仍减少了40多倍。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和进入黄河下游泥沙量明显下降,导致黄河下游侵蚀强烈。1987年至2020年,黄河花园口至留园口段河道变迁频繁,近20年来累计耕地被侵蚀约32平方公里。

农民生计依然脆弱,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1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生计还比较脆弱。

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加速农村主体老龄化和宅基地空置。相关数据显示,黄土高原所在省份202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率达到1416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常住农村人口占户籍人口362人。农村主体的老龄化和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显性和隐性抛弃。随着退耕还林、精准扶贫等国家补贴政策陆续到期,过去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的收入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区域发展差异显着,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黄土高原的产业结构“高度依赖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县域依靠资源型产业实现经济增长,而其他地区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增加值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34上升到2020年的049。资源差异造成的发展差距显着。6774个以上区县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低于地区平均水平50%。随着资源枯竭和产能调整,2010年以来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远低于财政支出,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县域建设和经济发展资金短缺,人口外流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低于财政支出的区县比例高达8622个。财政赤字从2000年的10788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638833亿元,财政赤字超过20亿元的区县比例高达4457个。全县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吸引力较弱。

3

生态资源开采不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减少黄河泥沙输入、保障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生态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数据显示,虽然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从5-8年的230元/亩调整为新一轮的1500-1600元/亩,但相比农民非农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应的生态价值仍偏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保障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改造“两山”、实现生态产业化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产品培育和市场化发展机制。

3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题,需要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科学布局国土空间、全流域统筹协调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人与自然耦合系统分析框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图1促进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支持实现碳中和目标

1

保持合理的植被密度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已接近水资源和植被承载能力的极限。未来,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需要从“植被建设”转向“巩固成果、完善功能”。林分密度过高是导致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土壤干燥、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优化单一高耗水林的结构和功能。科学间伐可以通过控制植被蒸腾耗水量来优化林分结构、调节土壤湿度,是提高人工刺槐林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

2

建立环境适宜的植被群落

推进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对现有工程措施和林草植被恢复措施的环境适宜性、水土保持效果、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关注环境适应性和有效性较低的措施。优化生态环境风险较高的植被结构,完善功能,抚育改造人工生态林,更加贴近自然。根据植被水平分带和演替规律,引进杜松、柳等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逐步替代高耗水、环境适应性差的树种,避免单一树种成为“树种”的现象。一片森林。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以改善植被响应

今天关于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题与建议和黄土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区相关的详细内容就讲到这里了,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szbhypc.com/post/8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