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西北缘何呈现“暖湿化”趋势以及关于降水影响蒸发能力的题,大家都众说纷纭,让小编带来了解一下吧!
2019-11-1307:18
干涸的湖水碧波荡漾,荒山披翠。
西北为何呈现“暖湿”趋势?)
新疆塔合曼湿地。
新华社编辑胡呼呼摄
核心阅读
多地,干涸多年的湖泊再次呈现碧波,荒山遍野逐渐变绿,降水量不断增加……近期,西北“暖湿”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注意力。
专家指出,目前西北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的趋势只是量的变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增加主要是冰川融化和冰冻圈衰退的结果。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应深入认识、科学、客观、理性对待,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指出,甘肃敦煌,干涸约300年的哈拉其湖如今绽放碧波。据介绍,当地近年来实施了生态水利工程。近两年,哈拉奇偶尔会出现水面。今年,随着水流的持续补充和降雨量的增加,哈拉齐出现水面的时间总共有5个月,已经变得相对稳定。
哈拉齐并不孤单。同样在敦煌,上世纪完全干涸的哈拉诺尔湖,近年来开始恢复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西北地区,一些原本干旱的地区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曾经沟壑纵横的荒山峻岭正在逐渐变绿。
西北地区正在“暖湿化”吗?针对这一题,多位专家强调,近3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明显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降水增多,多条河流入海口径流量增加,多数湖泊水位上涨。如何看待当前西北地区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题,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我们要继续深入了解,引导公众科学、客观、理性看待。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北西部地区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增加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下游。它正遭受干旱和缺水之苦。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3毫米,但蒸发量却达到2644毫米。
近年来,民勤县唯一的地表水源石羊河来水量大幅增加。青土湖,即石羊河的微绿湖,曾一度干涸半个多世纪。现在又是波光粼粼、水鸟飞翔的美丽景象。甘肃省水文局地下水位观测站观测数据显示,2018年,青土湖地下水位较2007年上升近1米,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止跌,部分地区开始上升。
近年来,这样的变化在西北多地发生。降水量增加,山口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和地下水位上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张太喜表示,从全疆以及北疆、天山、南疆各分区的年降水量来看,都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2011年至2018年新疆年平均降水量高于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435毫米,增加了30%。2016年,新疆平均降水量为2476毫米,比上年增加近50%,为196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现在,西北西部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降水增加趋势,也超过了计算基准气候状态的30年气候周期。”因此,西北地区西部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基本确定。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说。
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已对西北地区的“暖湿化”现象做出了预测。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石亚峰院士等专家提出西北地区气候正由“暖干”向“暖干”转变的判断。“温暖又湿润”,相信这是一个持续几十年的时代。变化。当然,这里的“温暖”和“湿润”都是相对而言的。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气候各异,气候变化特征差异明显。但大量的科学监测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石亚峰院士等专家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先见之明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毛伟毅表示,研究人员对1961年至2015年西北各气候区降水变化进行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除西北地区东部外,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已呈现下降趋势。该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根据史亚峰院士当时使用的气候系统指标,其变化特征反映出,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在变暖的同时,出现了降水增加、河口径流量增加、冰川融化等现象。加重等现象。”
“但是,也必须科学地看待这一趋势。”张强指出,西北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对气候状态的改变程度不宜过分夸大。目前,西北地区西部地区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10毫米左右,30多年来累计增加不超过35毫米。目前降水量尚未超过上世纪初的水平。另外,西北地区的西部和东部不应该混为一谈。近10年来西北东部地区降水量仅波动增加,此前一直持续减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干湿气候状态之间存在着“千里”的距离。从干旱到潮湿走了几步,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潮湿的状态。全变暖的背景或许会让干旱与湿润的距离变得更远。
西北地区西部地区仍将总体保持温暖、凉爽、干燥的气候环境。
在全变暖的背景下,全和区域水循环受到显着影响。毛伟毅表示,从水资源角度看,降水量增加、河流地表径流量增加等,都意味着可利用的水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就有了所谓的“变湿”,“但是,从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降水和径流只是水循环的一部分,变暖还会加剧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和土壤水分的蒸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气候‘干燥’。”张太喜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对干旱情况分析显示,新疆干旱程度在1997年之前为“干旱缓解”期,此后为“干旱加剧”期;与1960年代相比,近10年干旱地区面积增加了163个,干旱频率增加,站比增加,但极端干旱地区面积减少了171个。
魏克指出,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因此,测量一个地区的干湿度变化不能简单地根据降水量来衡量,而必须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的共同影响来考察干湿度指数的变化情况。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西北地区气温升高带来了潜在蒸发量的增加,且蒸发量的增加量远远超过降水量的增加量。“西北和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存在数量级差异,属于极端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仅意味着极端干旱状况有所缓解。”魏克说。
“目前西北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的趋势只是量变,还没有质变,不足以改变西北地区的基本气候状态。总体来看,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将会增加。”仍然存在温暖、凉爽、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可能转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张强相信。
西北地区“暖湿化”现象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北地区西部地区降雨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姜通表示,“科学界仍在继续分析和讨论‘暖干’向‘暖湿’转变的原因。”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西北地区‘暖湿’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地表蒸散发加强,导致水循环加速、降水增多。”
江桐表示,西北地区降水增多有几个原因。一是印度洋季风通过不同路径将水汽输送到新疆,但这并不是常见情况,仅靠这一点来解释“暖湿化”现象是有限的。一种理论认为,该地区的水循环得到了增强,即蒸散发对大气水汽的实际供给量增加了,降水转化率也增加了。西北山区降水、冰雪融化和河流径流增加,以及绿洲灌溉用水增加和平原水库水面扩大,都会导致实际蒸散量增加,补充大气水汽。
张强认为,西北地区西部地区的水汽主要由西风带环流系统从海洋表面输送过来。近30年来,西风带环流明显加强,增加了洋面向西北地区输送水汽的能力。在源区水汽日益丰富、水汽输送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西北西部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加为降水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这种变化可能与自然变化和气候变暖有关。
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和“湿润”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冰川融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川融化、冰冻圈衰退的结果。”魏克说。今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随着全持续变暖,全冰冻圈正在明显融化和萎缩。
关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题这种“暖湿化”趋势会持续多久,降水和径流的拐点何时出现,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这些题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目前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这就迫切需要设立国家级专项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西北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张强表示,“只有彻底解开这些科学谜团,才能充分利用这一重大气候变化信号带来的重要机遇,并科学应对其可能面临的多重挑战。”
链接
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南部靠近高原。大多处于非季风地区,常年降雨量较少,造成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
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表示,我国西北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工业革命以来的100年来经历了气温波动,气温上升幅度明显。大于世界其他地区和我国东部。20世纪80年代气温开始显着加速上升。自有气象观测数据以来,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区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33摄氏度。从降水来看,自小冰河时代结束以来的约100年里,西北地区降水持续减少,变得更加干燥。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河为界的西北西部地区降水量开始呈现逐渐波动增加的趋势。趋势。
刘毅
编辑秦鲁民
对于一些西北缘何呈现“暖湿化”趋势和降水影响蒸发能力的相关信息,本文已讲解完毕,希望各大网友喜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