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型、画图纸、编谚语……千百年前,古人如何“看云识天气”?

 admin   2025-04-05 02:40   2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很多人都想知道关于分类型、画图纸、编谚语……千百年前,古人如何“看云识天气”?和如何预判天气原因的题,本文为你带来详细的解说。

上海连日来持续高温,但黄昏日落时分,城市上空总会出现瑰丽动人的云,让人流连忘返。

为什么大热天的云那么美丽?不同类型的云有什么特点?人们为什么喜欢观察云,了解云的过程是怎样的?

高温让夕阳更加绚丽

夏季最常见的云类型称为对流云。气象专家认为,夏季的雷暴多是对流运动引起的,此时就会出现对流云。

在天空中,当低层的温度明显高于高层的温度时,大气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的暖空气就会向上移动,从而形成对流。当上升的暖空气温度继续降低,直到达到一定高度时,水蒸气就会凝结形成云,这就是对流云。

对流云根据对流强度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形成淡积云。云朵是松散的,云顶向上凸起,底部比较平坦,看上去非常蓬松。对流云的云量在一天内变化很大,形状也多种多样。

另外,与早晨相比,晚上地温较高,蒸发速度较快,进入大气中的水蒸气较多。因此,傍晚的云形态会更加丰富。

夏季除白积云外,浓积云和积雨云也较为常见。在不稳定的空气中,积云会向上生长,并逐渐发展成中积云或浓积云。

积雨云一般由浓积云发展而来,被称为“云中之王”。有时可以长到16000米的高度。云体如山或塔。通常预示着雷暴、闪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到来。

大热天,不仅云的形状很美,而且云的颜色也很美。

天空的颜色与“瑞利散射”密不可分。当阳光进入大气层时,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时会发生散射。大气分子和颗粒散射阳光并成为散射光源。在太阳光谱中,紫、蓝、青等波长较短的光最容易散射,而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透过率较强。

因此,晴朗的天空总是显得蓝色。此时,地平线以上唯一的光就是波长较长的黄光、橙光和红光。这些光线被空气分子、水蒸气等杂质散射后,呈现出绚丽的色。

夏季,天气晴朗炎热,阳光充足,地面蒸发强烈,大气中水蒸气分子含量高。当阳光到达地面时,蓝紫色的光被更多的遮挡和散失,剩下的红色和橙色的光也变得更加纯净美丽。

你什么时候开始“看云知天气”?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云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1217年,就有“东云南来雨”的记载。

古人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测逐渐掌握了天气演变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

《诗经》有“天有云,有雨雪之气”的记载。《吕氏春秋应通》则更为详细。有“山云草,水云鱼鳞,干云烟火,雨云水波”的描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对云进行分类。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云雾者,雨之征也”。《晋书天文志》载“云气甚润厚,大雨必至”。《关雎纪要》中则记载了这样的结论“乌云若牛猪,必有大雨。乌云如浮舟,必有雨。乌云若群,必有雨。”羊到处乱跑,五天之内就会下雨。”可见当时我国的气象观测已经有了简单的方法。预判功能。

唐代黄子发写的《项羽术》是我国最早根据物理现象和天气征兆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专辑。内容包括气候、观云等9篇文章,共169条。在“云观篇”中,有“云阅读”。如果有鱼鳞,第二天的风就会最强。”这种讨论也得到了气象学的支持,即由这种细小的鱼鳞云组成的云就是卷积云,一般是恶劣天气的征兆。

宋代时,人们已将云的移动与天气的变化联系起来。孔平中在《潭原》中说“云往南,雨落池;云往北,老鹳寻江啼;云往西,雨”。不耕不耕,云去东去,尘埃追不上老人。”元代出现了许多与云有关的气象谚语。楼元礼的《田家五行》中有“夕阳行云,半夜雨”等内容。

明代出现了地图集,更加详细、形象地描述了云天的变化,对应了某种天气。其中毛元仪的《无备志》收录云图51幅,手稿《白猿献三灯》收录云图132幅。

现代气象界的先驱们非常重视对云和天空的研究。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随后,竺可桢首先阐述了我国暖锋云系统的特点。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云天研究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气象站广泛开展了云天观测,在云和天气的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气象研究进入对云、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天气状况、物理量等进行综合分析的阶段。

云会影响我的心情吗?

很多人喜欢观察云,相信不同的云可以影响人的心情。

事实上,天气对人的影响确实无处不在。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这称为气象情绪效应。云作为天气的直观表现,让人们很容易将自己与这些天气体验直接联系起来。

事实上,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大气现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中国《黄帝内经》中说“人是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理所成”,“春生、夏生、秋收、冬藏,是万物之气”。气的常数,人类也应该对其做出反应。”它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气象生活方式。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在《论空气、水和场所》中也指出,医生首先要考虑四时和冷暖空气对病人的影响。

或许正是因为云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世界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云爱好者。

在国外,由一位名叫GavinPreet-Pinney的编辑创办的云欣赏协会已经吸引了全约4万人加入。

在赏云协会的网站上,人们可以更新和分享自己遇到的精云以及自己创作的各种关于云的艺术作品,包括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等。

赏云协会在2017年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今年的世界气象日,赏云协会提出的一种新型云“粗糙云”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正式认可,并发表在刊物《气象组织》上。发表于云图。

国内有很多云爱好者,但系统介绍云的科普书籍并不多。直到2014年《云与大气现象》一书出版,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云分类系统。

加文普拉特-平尼在《云收藏家手册》中引用了爱默生的话“自然是多变的云,总是一样的,但又永远不会相同。”也许云并不那么奇怪。有可有可无的陈设,体现着世界的变化以及变化带来的美。

柱子

关于分类型、画图纸、编谚语……千百年前,古人如何“看云识天气”?和如何预判天气原因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szbhypc.com/post/7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