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不少人都想知道的关中的气象谚语和一些关于天气多变的俗话话题,本文都有做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家瑞
《辞海》将“谚语”解释为“成语的一种,民间流传的简洁、通俗、有意义的句子,多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斗争经验。”谚语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源远流长。
在谚语大家族中,气象谚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生动又实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中的气象谚语。
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发展了数千年,物产丰富。早在远古时代,农业之神后稷就曾在这里教人们耕种。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关中为“千里金城”、“天府之国”。自古以来,该地区的农业就与气象密切相关。天象的观测始于殷商时期。西周时期,皇帝设立灵台以观天象;《诗经》中有“镇店”、“素双”、“白露”等词;《吕氏春秋》有大雨、大雾的记载;《晋书》记载了雾霾。与记载相对应,民间天文观测更为广泛和实用。关中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气象经验,其中之一就是以气象谚语为代表的。《诗经谷风》载“学谷风,用云带雨”。《道德经》中有“雨朝不息,阵雨朝不息”等,这些都证明气象谚语比经典更古老。观天象,“自古长安西风多雨”。王安石《风颂》诗曰“风起于北海,止于南海。”在关中地区,每年立秋白露后,常出现西风伴秋雨的现象,故也有“秋”“后西风雨”之说。为什么入秋后关中地区经常吹西风?由于关中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盆地,所以风要么偏东,要么偏西,南风和北风较少。在古代,“北海”一般指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冷空气南下后,与关中尚未消退的副热带高压相遇,引发降雨。这句谚语既科学准确,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研究天气与观察天象密不可分。许多气象谚语都是通过观察日、月、云、风、雾等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并反复总结和证实而得的。云是天气的标志,许多天气变化首先表现在对云的观测中。例如“云往东,一阵风;云往南,水浮舟;云往北,麦干;云往西,水流隆隆作响。”——通过关中云层的移动和变化总结出的气象谚语十分流行。符合关中地区的气象规律。又如“不出门看朝霞,夕阳行千里”、“朝东南看西北”——告诉关中地区的人们看观察云层了解天气,应重点关注东部和西部的天空。还可以通过雨后是否出现虹及其位置来预测天气。比如“东边太阳照西边雨,北虹出卖儿”。这句谚语用“卖儿”来比喻,意思是如果北方虹出现,就预示着大旱,有不好的一年,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卖儿求生。你可以通过观察云来了解天气。云的形状很特别。如“钩云淋雨”。这里的“钩勾云”是指出现在海拔七八千米处的一种一端带有小钩的白色云线。这种云通常出现在暖空气和冷空气交界处的低压前面。当暖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天空中就会出现不同高度的云。钩云移过去后,会出现高积云和雨层云,表明高度不稳定,即将下雨。关中地区出现云时,一般每隔十小时就会下一场雨,有时甚至每隔一两天就会下雨。因此,也有“天上出现云,三日下雨”的说法。还有“瓦片云晒太阳杀人”——谚语中的“瓦片云”在气象学上称为高积云,因为它们经常在天空中整齐地排成列,形状像瓦片,所以有这个名字标题。这些云大部分出现在变高压范围内,表明短期内天气总体晴朗。“死而复生”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日、月、风、雾等来识别和预测天气。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十雾九晴”、“夜晴无好日”等。等不及鸡叫”、“月亮毛茸茸的,下雨就跑”、“夕阳胭脂,无雨也有风”、“星星眨眼,离天不远”。下雨”、“风大面积吹,冰雹打线”、“日晕半夜下雨,月晕中午刮风”等总结规则。就特定地区而言,天气变化往往有规律可循。通过总结这些模式可以预测中长期天气变化。例如,在关中地区,有“三四无月,下半月有云”的说法。这句谚语主要指的是关中的泉水,准确率在80%左右。
还有“雷击百八十,雨多则庄稼长”——,意思是每年第一场雷雨过后,相隔108天左右就会下雨,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第一雷的时间与后期的降水有关。第一次雷声越晚,降水量越大。类似的谚语还有“八月十五有烟霞,正月十五雪亮灯笼”。十三日无雨,冬季干燥”、“七月七日有雨,七月十七日有雨”等。需要注意的是,气象谚语中的时间表达方式关中地区以农历为准,农历是以月亮的盈亏为依据的,月亮的朔望盈亏影响着地上湖泊和海洋的潮汐。关中地区每年同月同日左右都有周期性的重现和规律,总结验证这些规律而形成的气象谚语成为关中地区中长期气象预报的基础。肥就是力。”关中地区之所以被称为“米河”、“天府之国”,与关中地区普遍气候良好、降水适中有关。关中有地方特色。春天有“细雨”,夏天有“白雨”、“两极白雨”,秋天有“林雨”、“西谷雨”。雨不同,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关中的夏日,有“白雨不掩犁沟”的说法。也就是说,当白雨落下的时候,界限就非常清晰了。犁沟的一侧下雨,另一侧阳光明媚。结果,一场白雨过后,耕地的两只牛死了。——犁沟这一侧的牛被白雨杀死,犁沟另一侧的牛被太阳杀死。注意物体。天气影响地。地上的动物、植物、非生物等受到温度、湿度、气压、风等的影响,一旦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变化,有的变化先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关中地区的气象谚语中,有很多根据物理现象来预测天气的。例如“燕子低飞,穿雨衣”——由于要下雨了,空气中水汽较多,昆虫的翅膀上附着有小水滴,无法飞高。燕子如果想捕食昆虫,就必须飞得很低。而且,下雨之前,空气中气流混乱,燕子飞不高;还有,“蚂蚁在过道上移动,大雨即将来临”。——蚂蚁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要下雨了,蚂蚁们很早就感觉到了,把家从低处搬到了高处。雨越大,巢就筑得越高。同时,蚁穴较高的一侧面向风雨的方向。当风雨太大造成塌方时,它可以正好堵住洞口;又如“青蛙叫,大雨必来”。——青蛙是两栖动物,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非常敏感。关中农村曾经有很多积水的池塘。夏天的夜晚,如果蛙声此起彼伏,往往很快就要下雨了。在动物中,蜘蛛也是预测天气的专家。“蜘蛛结网,天气也很好。”——连日阴雨后,如果看到蜘蛛出来补网,说明天气即将转晴。因为蜘蛛是靠结网来捕捉小昆虫的,而经常有下雨或者大风的时候,即使蜘蛛网被撕破了,蜘蛛也不会去修复。只有当天气好转时,蜘蛛才会提前感知到,并出来修补自己的网。“蜜蜂回来晚了,但雨来了风也来了。”当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时,蜜蜂采蜜就会迟到。因为雨来之前,大气中的水汽增多,花瓣张开,花蕊暴露,正是蜜蜂采集花蜜的好时机。此外,还有“盐瓶回潮,大雨难免”之说。即将下雨时,往往气压下降,气温高,湿度大。当温暖潮湿的空气遇到较冷的盐罐时,水蒸气会在盐罐表面凝结成小水滴。同时,盐本身也是一种晶体,很容易吸收水分。如果罐子和盐同时返回水分,则表明要下雨了。类似的气象谚语还有“烟不散,大雨倾盆”、“鱼跃出水,大雨来”等。此外,人们对天气变化也有反应。例如,老人有背痛、病人有伤口痒、关节痛等。唐朝的黄子发曾经写过一本叫做《雨书》的书,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气象歌谣集锦。书中收录了169条民间气象谚语。
后来元末明初的楼元礼写了《田家五行》,收集了比《项羽书》更系统的气象经验;明代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战后》,也是对气象观测的总结。书。应该说,这些作品的诞生与长期存在的气象谚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全气候变化影响,包括关中在内的中国大陆气候也出现异常。因此,一些气象谚语就变得不准确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更多的关中的气象谚语和天气多变的俗话的相关热议内容,请诸位网友持续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