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不少人都关注初中地理气候分布总结和一些初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话题,但是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听小编为大家讲解吧!
知识体系组合
基础知识总结
1气压带、风带分布及运动
1三环环流的形成以北半为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运动
3季旅游规则
移动原因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北和向南移动。
(2)迁徙规律在北半,一般与春分相比,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疑难解]压力区的形成是否是由高温和低温引起的?
提示不。赤道和极地高压区的形成是由高温和低温驱动的,而副热带和副极地高压区的形成是由气流运动驱动的。
2.北半冬季和夏季气压中心
三环环流的形成是基于理想的地圈和均匀的物质成分。但由于地陆地和海洋分布因素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反气旋和气旋中心存在季节变化。其作用有
(1)冬季,陆地反气旋拦截亚北极气旋,形成亚洲典型的冬季季风。
(2)夏季,陆地气旋切断副热带高压,形成典型的亚洲夏季风。
11月气压中心及冬季风分布
气压中心M是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拦截亚北极气旋。
27个月气压中心及夏季风分布
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3季风环流
【难度分析】你说季风只存在于东亚、南亚、东南亚,是吗?
提示不。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北部是季风活动显着的地区,但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控制气压和风区的气候类型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陆海分布、地形、洋流等。
【难点分析】所有受信风区影响的地区气候干燥。上述判断正确吗?尝试解释原因。
提示不一定。并非所有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干燥,在大陆东海岸的信风风区,如马达加斯加东部,信风从海上吹来,带来大量水汽。巴西东南侧、澳大利亚东北侧等。中美洲等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信风密切相关。
专注于改进
1、气动、风带的形成
1、“冷热不均”
假设地表面均匀且不自转,则两极和赤道之间会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如图所示。
2“地自转引起偏转”
假设表面是均匀的,地自转,就会形成如下图所示的三个环流。
3.“地公转使地移动”
由于地自转,阳光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假设地表面均匀,阳光直射点南北移动,则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季节.要做.
2气压区和风区的季节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区和风区的位置随季节变化。
1北半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一般比春分时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图1所示,
2.气压带和风带的运动比太阳直接运动的运动滞后大约一个月,或者说“移动”。
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在10左右。夏季向北移动5个纬度,冬季向南移动5个纬度。也就是说,它“以不同的幅度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为例)
【技术提示】判断突破气压和风区的“三观”
查看1纬度的位置。纬度0、30、60和90是赤道低带、副热带高带、副极地高带和极地高带的中心纬度。每个。
2、看交替相的性质气动带高低压交替,气动带和风带交替。
3、看图形特征气力带和风力带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外观有所不同,但大多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初中地理气候分布总结和一些关于初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总结话题,本篇有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